常识付费市场的逆向筛选要开始了papi酱分答社区停更了。
今年5月,分答上线了付费社区,形成以问答+小讲+社区为主的三角形常识构造。
用户加入社区可获得原创文章、问答互动、内容推荐和社群交流。
papi酱于7月6日宣布加入分答付费社区,转型做常识付费。
papi酱在分答开设的付费社区主题是不设限年轻人研究所怎么收费为99元/半年(2017年7月6日-2018年1月5日),在分答美识节期间,价格为79元/半年。
日前,papi酱在分答社区发布了停更声明,她给出的停更重要原因是:除去每周音频的录制,天天都会抽时间在社区里和大伙在线互动,伴随加入社区的人愈加多,需要在社区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随之剧增;而在短视频方面,粉们又天天都在等着更新;除此之外,还有频繁的出差和日益增长的其他工作的时间消耗。
因而,只能舍弃所有些休息时间来兼顾,白天努力地拍视频,晚上熬夜筹备社区的选题,生活步伐被彻底打乱了,连日超负荷的工作致使身体出现了各种不适,再三考虑决定停更分答社区。
而这距离papi酱的分答社区才开通了2个月。
为了弥补每一位papi社区用户的损失,papi酱和分答将全额退还所有用户预先支付的成本。
这与半个月前罗永浩在得到专栏停更的致歉信如出一辙身体不允许+没时间兼顾主业。
在今年5月得到APP举行的常识发布会上,罗永浩高开心兴推出《罗永浩干货日记》,哪个也没想到,三个月后,这件事就黄了。
在这3个月时间里,先是《罗永浩干货日记》非常快改成《罗永浩的创业课》,随后还多次出现拖更现象,不少付成本户被惹毛了。
8月25日,罗永浩在得到发布了一封致歉信,在信中他表示由于对自己需要非常高,这三个月天天耗在筹备课程的时间需要4-6个小时,也努力与得到方面交流期望可以呈现愈加精彩的课程,但现在我们的身心情况和企业的现实进步局面确实不允许老罗继续把课程继续下去,无奈之下做出了停更如此的决定。
已经缴纳成本的用户可以在得到APP当中进行退款,并且给购课用户发放了50元代金券作为补偿,该课程已经完成的1/4内容,原购买用户可以继续查询。
在经过2016年常识付费的元年后,阿里应用分发云数据中心《2017年Q2应用行业报告》预测,2017年常识付费的市场将达到500亿元。
像papi酱和罗永浩一样,不少常识大V都在2017年都投入到得到APP、喜马拉雅FM、知乎Live、分答等常识付费平台,期望借着常识付费的东风,搞点事情。
不过,大V们进去后忽然发现:不止是他们选择了常识付费市场,反过头来,常识付费市场,也正在对他们进行一场逆向筛选!大V停更内容付费这一风口业务是什么原因?得到平台上现在共有27个专栏,好几个都是第二期了,分答也开了8个社区。
为何都是公共影响力最大的KOL,干到一半要退场呢?难道真的就如罗永浩和papi酱所言,耗浪费时间间太多,副业严重干扰主业?以papi酱为例,有跟踪研究常识付费商品的业内人士表示,papi酱停更的残酷缘由是,其分答常识付费商品的付成本户太少了,少得很难为继。
在该人士察看的时间里,papi酱常规的文章推送平均点赞数只有一百个,可见付成本户数真的很少。
(某篇文章3天后仅121人点赞)其中有一个文章栏目叫做《活捉Papi酱》,就是Papi酱在线2小时,和社区用户在线问答的一个环节。
(活捉Papi栏目)然而,这个栏目的互动量并不高,在她某次的2个小时互动时间里,向她提问的人只有个位数,而有的粉互动也只不过停留在非常短的打招呼状况,基本无人提问。
后期此栏目互动状况有所改变,但人数依旧不算多。
这类低互动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付成本户数很少。
依据点赞数目和评论数目估计,付费人数应该在1000左右,乘以79元的单价,这个付费社区的总销售额应该不到10万。
这么少的销售额,却要维护半年,每周写逐字稿录音,还邀请了十多位大咖朋友在社区里助阵,帮忙更新内容、与粉互动。
这对于一个过去单条广告拍出2200万、粉好几千万的网络红人来讲,确实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所以她准时地停更这个不合算的亏本买卖止损。
这是由于揭秘度不够吗?显然不是。
在papi酱分答社区刚上线时,分答就在其App、公众号里进行了推送,papi酱也在我们的公众号、微博里专门发了一个单图片推送,在微博上的转发数就破万了,公众号具体数据看不到,但从其他文章平时点赞数好几万来看,这个图片的阅读量至少也是好几百万。
可以说,导入的流量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但最后付费订阅量极少,只能说明实际转化的比例非常低。
(papi酱公众号上的单图推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大V停更内容付费这一风口业务主要受什么原因影响?大V与商品内容的契合度从本质上来讲,专栏和社区的形式颇有的类似,保持几个月到一年的长周期关系,先买票后享受服务,用户多半是冲着这个人来的,所以大V就非常重要。
但有大V已经足够吗?即便像罗永浩、papi这么会说都还不够。
一个好的常识付费或内容付费商品,在策划之初的切入点尤为重要,就跟图书策划起标题一样,非常大程度决定了生死。
罗永浩能说,但聊什么却是个大问题。
喷喷科技圈吧,目前已经是知名创业人士,不是当初砸冰箱的时候,实在不适合。
聊手机工业设计吗?到底几个人对这个能听上一年?更违背了得到学习的整体社区环境。
咦,你是个创业人士,不如聊聊创业办法论吧。
听起来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创业火,跟得到的用户群也比较匹配。
但在专栏发布之初,就有人评价,让一位在路上,尚未成功的创业人士去讲创业办法论,罗胖有的狠了。
papi酱同理,她的主业短视频是娱乐消费,本就与学习二字相去甚远。
虽然社区的主题选择不像专栏指向性那样明确,但需要给用户带去一些成长性的价值。
这两个月papi社区主要更新的内容,围绕着青年的社交礼仪、感情关系这类实用鸡汤去走。
而papi酱这个拍搞笑短视频的网络红人,忽然在一个学习平台上推荐生活经验,这个契合度可以说是很低的。
毕竟在学习这件事上,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大家更期望的是生活赢家、成功者、专业导师与大家推荐。
好内容着力点的缺少,致使社区主人和用户都没办法持续提高认可度。
不可忽视的边际效应在两封公开信内都提到,常识付费内容的生产影响到了主业。
那样忙于主业的大V当初为何要来做常识付费呢?理由主如果,期望赚更多的钱,借用平台的商品或运营能力,深度经营粉与吸引更多的粉。
赚钱最易衡量,大伙多多少少都在乎,就看同样一天五小时,是做常识付费赚得多?还是创业、或干其他事赚得多。
深度运营粉,就涉及到不同平台的不同商品,哪类商品更合适大V什么区别的需要。
社区类能愈加亲密的运营粉,人工筛选机制,也不会像粉微心群一样无休止的干扰。
但运营粉肯定是要花精力的,投入心力后是不是能达成明确的目的呢?吸粉,这条不在顶级大V的讨论范围,更多用于素人向付费大V去转化的场景。
确实耗浪费时间间精力常识付费或内容付费商品的生产,更新频率确实非常高,对大V个人和平台团队的需要和时间占用都非常大。
无论是主动填坑还是被平台忽悠入坑,一些匆匆进入的大V忽然发现:老天爷,原来做一个音频商品要花这么长期啊!毕竟生产精品的常识付费内容,是要花费巨大时间本钱的。
正如papi酱在致歉信中说道,她制作一个音频节目,至少要花一天时间;罗永浩说自己光是写作,天天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papi酱和罗永浩两人,就如此成为了常识付费市场逆向选择的牺牲品。
常识付费背后的那些坑papi酱和罗永浩的退场,使得大众第三把目光聚焦于内容生产、模式、常识变现等问题。
生产常识的困难程度被大大低估了罗永浩在致歉信上写的这三段话:在此之前,我紧急低估了得到专栏的工作量,与得到团队对水平和规范的高标准。
这三个月天天在企业的十几个小时工作之后,再用平均四到六个小时后写稿和录音(之前错误估算的预期是天天两三个小时)。
在近期的这几周,我和帮助我搜筹资料、整体内容的制造团队尝试了非常多种办法(一度有五个人接近全职帮我做内容,但不可以代笔)。
罗永浩感觉精力有限,还可以理解,但凸显了关于常识付费经济的一个问题:生产常识困难程度非常大。
准确地说,生产干货困难程度非常大。
不少人以为大概是个人物就能上,常识输出就像说段子,张口就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而这也是用户的痛点所在。
常识付费为何很难火起来,缘由可能就在这。
早前,就有人质疑过得到APP上的语音,所谓的常识商品不过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转化为一段段语音,本质就是把书包装成语音给卖了。
本来一本书可能就值几十块钱,但通过语音输出大大升值了。
这是典型的营销推广手法,跟常识付费没半毛钱关系。
不少所谓的专家纯粹就是这种常识的拙劣的搬运工,起的名字还特浮夸,X分钟掌握某某、60天学习,叫你成为某某平台也中招,豆瓣上有一款常识付费商品,叫豆瓣时间,刚开始做了两期:现代诗、文学经典解析,但第二期节目《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就是白先勇讲课时的录音,互联网上俯首即是。
豆瓣只不过做了剪辑,但这种所谓的付费商品难道不是对用户的欺骗吗?内容同质化、低质化几乎是常识付费商品的通病,假如没办法解决内容这一问题,也就没办法吸引用户,结果显然只不过昙花一现。
粉经济事实上是常识付费的主流很难生产常识无益是常识付费平台最大的痛点,第二,罗永浩事件同样暴露了另一个致命的问题。
罗永浩停更后,付成本户几乎一边倒地支持罗永浩。
理解罗永浩的声音一大片,大力称颂老罗全额退款,还送了50块的券的也很多,甚至不少人有这种倾向,即便按比率退钱,甚至不退钱也想。
毋庸置疑,他们都是罗永浩的粉,而且是铁粉。
粉支持偶像,这无可厚非,但这一现象就不能不叫人怀疑所谓常识付费事实上就是粉经济。
事实上,那些被证明是成功商品也不能离开名人光环。
得到的明星商品李翔商业内参是罗振宇团队最早的财经商品,也是罗振宇一手力推的,刚开始的宣传口号就是马云力荐,雷军、柳传志等都是做了推荐的。
天天听见吴晓波是财经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吴晓波做的,本来就是至少有几十万铁粉。
马东的好好说话几乎是《极品说》的周围商品。
这类常识商品是否都有点粉经济的影子呢?常识付费经济不应该成为粉经济,这是业内的共识,假如吸引用户付费只不过专家名人的光环,而不是常识内容本身的价值,那就根本没商业革新了。
还是小密圈(现改名为常识星球)非常坦诚,口号就叫:连接一千位铁杆粉。
好像只不过想做安静的美男子,为用户赚点糊口的收入。
但,如此的恶果却是:商品的打开率、复购率不断降低,用户新鲜感一过,用户流失成为势必,而新用户又无从发展,而这正是常识付费经济目前的主要困境。
常识付费商品还不算商业商品停更、延更等问题的出现,叫人看到不可抗原因,更叫人看到常识付费商品的紧急弊病:用户付钱后,主讲人拥有唯一的权力,更新时间、更新频次还有更新内容都是主讲人说了算。
用户凭着着对专家名人的信赖购买商品,但他们却没给用户等价的承诺。
互联网小说的更新规范比如唐家三少的连续158个月不断更,结婚生子发高烧照更不误显然还不合适常识付费商品。
或许是开始时的野蛮成长,主讲大家并没看上去那样职业,这也是被不少付成本户诟病的。
比如,有的人开了小密圈,但圈子半个月没任何动态,有的人则照搬一些公开发表的内容。
背后是什么原因大伙也都了解,不少常识付费的商品都有一条恕不退款的规定。
这条规定吸引了内容创作者,提升了他们的积极性,但也是不少人懈怠是什么原因。
所以,假如没进一步规范,假如没平台不可以赋予用户对内容创作者的监督权利,和必要的退出机制,如此常识付费商品只做了入口,没深入规范内容,它就称不上真的的商业商品,自然也就缺少更大的商业价值。
常识付费的风口能持续多长时间?哪个能引领常识付费的时尚?这都还是未知数,但可以一定的是,要想成为常识付费的引领者,需要是脑力劳动密集型工作者。
而你真的筹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