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就能给公司赚95万亿的大学专业出现了。
大伙还记得科幻电影《阿凡达》里的情节么?2154年间,人类穿着阿凡达皮肤的外衣跑到潘多拉星球和当地居民干仗了一场。
只由于外星球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所以人类就开设了一家太空挖矿公司,结果没想到搞得流血又牺牲。
按理说,这科幻电影讲的是100年后的事,但要不了那样久,却要达成了。
就在今年,美国老牌传统公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低调开设了一门新专业,引起了不小哄动,只因学科名字太引人注目:太空挖矿专业此专业严肃又不失活泼,霸气冷酷又接地气,如此直白的专业名字,让不少人都在担忧和好奇:这专业的学生是否会一毕业就失业了呢?对此,这所学校貌似一点也不担忧,该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太空资源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太空资源开采,等了近20年才初次招生,可以说是非常小心翼翼了,而且市场需要巨大,全球各家太空资源公司都表示缺人才啊。
学校敢招,就有学生敢报名,招生简章一出,全球各地喜好者蜂拥而至,据媒体报道,现在已有150名喜好者向该大学提出了申请,其中还有一位是中国人。
在大家看着这样天马行空的专业,招生状况却还十分乐观。
一旦被录取,太空挖矿专业要学的东西还不少,除去学会探测、开采,就地借助或运送回地球等各项技能外,同时还要学习遥感学、材料学、机器人学、资源经济学等多种跨学科课。
听起来,真是一门让人开心的技术活儿呢。
之前总以为哪个会挖比特币就已经是大神了,创哥今天才了解,原来跑到太空挖矿才是志存高远啊,由于这市场前景真吓到我了。
一颗小行星堪比一年全球GDP太空挖矿或成全球比较赚钱职业去年年初,美国《连线》就发表文章《太空采矿可能引发星球大战》,并评价:太空采矿大概是下半个世纪比较赚钱的行业之一,经济规模高达数万亿USD!一颗小行星的经济效益就能价值连国下面科普一波太空资源的知识,去太空挖矿主要有两大可行性:
1.资源异常丰富,一颗小行星就富可敌国从地理大发现到美国淘金热,人类对稀缺资源的渴求就从没断过,大伙说要去太空采矿,矿在什么地方?其实采的都是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上的资源。
科普开始:其实小行星就是太阳系形成时的残留或毁灭后的残渣,太阳系现在约有100万颗直径超越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100万颗,但绝大部分都距离大家太远了,在地球轨道附近,也就只有6000颗小行星,直径大于45米。
行星资源主要指的是铂族金属,这类金属很贵重,如铂、钯、锇和铱。
常用于医疗器械、再生能源商品、催化式排气净化器,还大概应用于汽车的燃料电池。
《Mining the Sky》一书曾指出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含3千万吨镍、150万吨钴和7500吨铂,单颗小行星估价:超越全球GDP总量。
一家网站曾对1颗普通的小行星做出评估,估值达到95.8万亿USD,超越现在全世界的GDP总和,这颗小行星名叫Germania。
还有一颗直径超越30米的小行星,矿产资源全部是铂金,价值高达500亿USD,学界称之为,钻石行星巨蟹座55e。
但这颗小行星距离大家有40光年,以大家目前的技术只能眼巴巴看着。
至于怎么样提前判断其矿产构成,大家会通过望远镜的光谱测法,通过剖析小行星表面反射回来的光来做判断。
2.本钱低,失重环境可以不费力气太空挖矿专业的行业规模高达数万亿USD,而它的本钱却非常低。
因为小行星上几乎没重力,因此不必用太重的机器,这也是失重带来的一大优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运走大块材料。
虽然这类项目需要数十亿USD的投资,但无论怎么样要比在月球或者火星上采矿实惠得多。
简单理解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开采方法:一种是第一捕获一颗小行星,然后拖到离地球近的地方,固定下来,让机器人或人类上去开采,采完返回地球。
还有一种是就地借助,将小行星作为太空中转站,打造空间设施,为星际航行转移材料,拓展更远设想,不过这种是远期设想,才开过程中是否会遇见外星人也可能。
从地理大发现到美国淘金热,人类对稀缺资源的渴求就从没断过,当地球渐渐枯竭的时候,只能上天了!两家美国商业公司开始涉足小行星资源开发在丰厚收益前景的召唤下,人类对太空矿产资源的争夺战已经开始。
美国政府最早行动,先是奥巴马在2015年,签署了一项颇存在争议的法案《商业太空发射角逐法案》称:公民有权拥有、运输、用和销售小行星资源。
之后NASA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捕获小行星,并拖至地月系某个轨道,进而开采。
此外,美国还有两家商业公司,在光明正大做着小行星矿产开发买卖,一个叫深空工业公司;一个叫行星资源公司,拉里佩奇和《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都是后者的投资人。
在欧洲,卢森堡这个国家最积极,政府非常期望该国能成为整个欧洲太空矿业企业的商业基地,甚至能投资一些商业公司,做他们的坚实后盾。
在中国,3年之后也就是2020年要建小行星基地,大家也会去太空挖矿,把钯、铂等稀少金属带回地球,用于制造尖端设施的要紧零部件。
可以说现在,全球关于小行星矿产资源的所有权,还没有瓜分。
1967年,联合国拟定的《外层空间条款》,只规定了:禁止其他人将太空范围据为己有。
但,却没说仅开采资源时,矿产该怎么样划分。
所以太空资源目前是公共的,就像路边的野花。
何时才能重新回到为太空科技而激动人心的年代?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彰显其超强国力,开始了太空军备竞赛。
那个时候或许算是航天技术进步最鼎盛的时期吧,阿波罗登月成功的消息传回地球,我敢说无人不为之激动。
但目前伴随网络的兴盛,不少人可能早就遗忘了仰望星空,大家天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种种好奇心,正在慢慢地被网络这个虚拟的未知世界所替代,大家多长时间没回到为科技新闻激动人心的年代了,多长时间没回到探索未知世界的开心中了呢?你总以为航空事业和大家普通人关系不紧密,砸了上百亿USD和老百姓没关系,但探索宇宙真的的意义不在于眼前,而在于将来,将来太遥远,但也不遥远。
写这个选题纯粹是由于有趣,在浩瀚宇宙,每一个人都只不过一粒尘埃,困于眼前事务时,也可以抬头仰望星空。
同志们,假如哪一天创日报停更了,可能是大家这群编辑报名去太空挖矿了,地球?哼,乡下地方,自媒体?没有的。
或许20年后的大家,正写失火星文,坐在飘在外太空的办公室,对着没见去世面的外星人吹牛皮呢。